天府机场超话④丨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一市两场”后,成都如何重构中高端产业链供应链
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宣布投运。这座国家“十三五”规划里的“超级工程”,将如何带动成都融入“十四五”期间的双循环新格局?
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
“在服务贸易业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新格局下,临空经济区作为链接全球市场和供应链的最高效地区,正变成高速增长的区域,充分显示了互联互通的内在价值,”张国华表示,“机场就是通往世界市场的大门。”
在张国华看来,天府国际机场对成都而言,不仅仅是交通载体。要把以天府国际机场为代表的高速交通系统与成都东部新区发展高效结合起来,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系统,支持“东进”区域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去承接更多经济、产业、人口等经济要素。这样的协同发展,才会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第四极”战略的更好落实。
他进一步指出,对于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而言,机场是其参与全球化的唯一战略设施,要依托机场重构中高端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圈,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城市就将拥有迈入世界城市行列的机会。
红星新闻:国家为何会把“十三五”规划中的“超级工程”放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投用对于我国“十四五”期间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意义是什么?
张国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道路越来越明晰,那就是核心面临着“四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城市是最关键最核心最复杂的命题,因为城市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国际化的舞台。未来全球化的更多合作会由国家和地区的主导转变为城市的主导,因为未来所有的创新、思想、文化、输出的服务,主要来自城市。
互联网、交通网的发展,带来新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大大延伸,但是空间的接近性变得更加具有价值。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不是把世界拉平了,而是让城市之间的差距变得更加陡峭、更加不平衡。所以我们国家“十三五”规划里提出要发展十个左右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是要求这些城市代表国家去参与全球的竞争合作,输出更高端的服务,这意味着你和全球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和全球建立更便捷的联系。
对于内陆城市来讲,机场毫无疑问是参与全球化的唯一的战略设施。所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布局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也将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一个重要引擎。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将四大世界级机场群之一“落子”在成渝,现在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通资源配置是顶级的,定位于国际枢纽的机场是“两市四场”——除了成都有了双机场,重庆正在选址第二机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00公里以上。
从成渝综合交通走廊来看,不到300公里的长度,150公里的宽度,这样的配置对于成渝经济走廊的新动力系统的构建将是巨大的,表明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说,成渝双城经济圈对未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
客观来讲,我们的机场体系距离世界级的机场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每个地区都基于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优势,把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做得更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全球输出最好的服务,到时候可以向世界级机场群冲刺。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2航站楼候机大厅
红星新闻:今年2月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强调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推进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府国际机场为例,机场作为基础设施如何去撬动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化转型升级?
张国华:这次规划不再是仅仅基于我们国家地图上的一个规划,《规划纲要》更强调面向全球的交通网,构建和全球更好的互动互联的关系,更好地支持开放和内外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
从研究全球化的战略来讲,有一个新的说法,就是全球的超级版图。新的全球版图应该基于对资源的供需来建构,基于国家利益的争端应该让位于基于供应链的经济利益。
在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未来竞争中,以交通网与互联网融合为代表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战略设施,是争夺资源竞争的重要利器。特别是在经历疫情的当下,今天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更为人所知。
机场是如何去重构城市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同产业和不同交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对应关系。能源资源型产业,希望低成本运输方式,对应的是水运和货运。资本密集型产业,流通越快、资本利润率越高,对应的是高速公路和汽车。信息密集型产业,希望信息的快速流通,对于这类产业来说,作为信息承载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高效转移更加重要,对应的是航空和高铁。
我们能看到交通与产业的发展是有相互支撑、相互衍进的规律的。从全球化的历史来看,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商业贸易都是基于海港贸易的生产体系,随着当下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港口作用在下降,机场的作用在提升。
未来我们看到什么?未来我们农业和工业等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都不取决于产业本身,都取决于有没有更高服务水平、性价比更好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注入,比如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专业化服务等等生产性服务业,这些恰恰是产业转型升级中亟需破题的,也就是“卡脖子”技术,这些从产业划分来讲都是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对于这些行业在空间布局是跟着航空高铁等快速客运系统走的。
因为对于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发展来讲,产业发展需要面对面交流,这需要尊重73855定律:内容在谈话中只占7%的影响,声音音调音量38%,这45%是属于语言文字、符号公式等,统统可以归纳为显性知识;另外55%是不能以显性知识表达的隐性知识,那是面对面交流后的眼神、气场、情绪等非语言的交流。所以商务合作、交流活动等关键环节一定是面对面才能确定的。对于这类产业来讲,作为信息载体的人的高效转移就来的更加重要。对应的人的高效转移,就是机场和高铁等高速客运系统。
事实上,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的。今天面临的是以信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以IT为代表的通信制造产业,这类产业是与移动互联网、新能源、超高速高铁、无人驾驶等结合。所以机场布局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转型是高度正相关性的。
▲“锦礼号”A330彩绘飞机
红星新闻:对于成都这样一座内陆城市而言,机场将如何改变它的区位条件和城市能级?
张国华:从全球的世界城市来看,世界城市比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都是“一市两场”甚至“一市多场”的,这说明这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城市,在经贸联系中机场作用大大提升——它要跟全球建立人的高效联系。但也不能完全说“一市两场”是世界城市的硬性指标,新加坡也是世界城市,但只有一个机场。
对于产业全球化的内陆城市而言,机场将是它参与全球竞争的唯一的战略性资源。无论从全球经济关系还是国内经济关系来讲,都能看到机场/空港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比如,从国内航线来看,航线资源最紧缺最有价值的是京沪广深蓉,这五大城市之间的航线资源是最珍贵的,反映了成都市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向外看,一座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一座城市的产业在世界产业格局中的地位,跟这座城市在世界航空网络中的地位是高度正相关的。你这个城市和全球的哪些城市有更紧密的关系,反应出这个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能级。当然城市输出的服务和城市机场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是鸡和蛋的关系,不能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应该说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的关系。
我们能看到成都以文化娱乐、宜居品质等方面已经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了。未来如何围绕中高端产业集群,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之下去和全球更高端的产业建立更好合作协作关系,同时在成都孵化壮大,再去服务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是成都需要努力的。
“一市两场”在国际国内航线布局、在区域服务上肯定要差异化分工、错位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合作的关系。比如天府机场更多国际航线为主,双流机场更多以国内航线为主;在地区服务方面,双流离城市更近,更多为成都市出行服务,天府更多为成都都市圈乃至成渝地区的区域性提供服务。但是我想,两场之间要形成良性关系,为乘客出行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选择,无疑迎合了未来出行的个性化趋势。
红星新闻:要承接国家美好的蓝图,天府国际机场和其所在的城市成都,需要如何去落地落实?
张国华:我们还要看到,以人口和产业转移为代表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正在发生变化。恰如美国新经济地理学家乔尔·科特金所提出,“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
过去,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是搞工业园区,产业工人跟着工业园区走。而未来的发展路径是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走。在这样的城市化路径下,空间的连接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是港口、高速公路、宽马路连接房地产、工业园区,未来应该是机场、高铁、轨道连接服务业、公共服务、街区、创新空间。交通是与时空结合最好的工具,面对从静态空间到动态空间的转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骨架的作用。
未来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当中,区域层面应该关注对外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的结构,城市层面应该关注交通网络结构、空间形态结构和功能布局结构。
这几年成都在以机场为代表的高速交通体系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城市空间拓展上,一直紧密遵循着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描画美好蓝图,持续推进。
现在天府国际机场与成都东部新区协同发展,对于推进成都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特别是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机场不仅仅是交通载体,要把以机场为代表的高速交通系统与新区发展高效结合,去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系统,支持“东进”区域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去承接更多经济、产业、人口等经济要素。这样的协同发展,才会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第四极”战略的更好落实。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