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如何留住人才?特色产值如何成为致富名片?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2021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2年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的第一年。这将是我们为乡村振兴接续奋斗的关键一年。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要初步健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围绕这一项重要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金点子”。
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扶持乡村特色产业,为老百姓打造“致富名片”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过去21年,她一直是岩博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5年来,她一直关注乡村振兴,围绕乡村发展提出了许多提案,是乡村振兴的“代言人”。
在调研乡村特色产业时,她发现在贵州几乎每个县区都挖掘出了富含本土特色的产业,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比如,盘州市“刺梨产业”、水城区“高山茶产业”、安顺“蜡染文化产业”、大方“豆制品产业”等等。但贵州还有一种稀有水果贵州刺梨。这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珍果作为脱贫产业在贵州大面积种植,种植量达到100多万亩,在盘州就有60万亩。当地自主研发了果脯、饮料、原浆等系列产品,但由于以贵州为主打市场,在其他城市知名度不高,销量不佳。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因此,余留芬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她今年将在“两会”上围绕这一特色产业提交提案。
余留芬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建设中可以给予贵州倾斜支持。在项目资金配套、产业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给予贵州重点支持。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打造,重点推送,比如把贵州刺梨产业推广至全国,打造成贵州名片,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同时,她建议,政府重点结合产业与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为基础,开展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第三产业。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学、观、教、娱的高品质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创造一批“可学、可看、可鉴”的示范点,将经验成熟,经营模式完善的村级建设推广到更多乡村中,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促进油菜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在全国农业厅局长会议上也明确提出“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明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抓搞好油菜、花生等油料生产,多油并举、多措并施扩面积、提产量。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聚焦重点、深挖潜力、扩大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千方百计提高油料生产能力;到2025年,全国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2亿亩左右,产量达到1800万吨左右。
可见国家高度重视油料作物产量。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发现,目前扩种油菜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平均单产低、效益差,农民不愿种;二是生产成本高,比进口油菜籽价格高;三是油菜籽含油量较进口菜籽低。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他提出,发展油菜生产的关键是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面对进口油料冲击,要推广科学用油、健康用油,合理引导食用油消费,充分挖掘国内油菜增长潜力,努力提高自给率,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
赵皖平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两会”他将提出促进油菜全产业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他建议,加强优质高产高油品种选育。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充分挖掘我国油菜种质资源,利用好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和传统育种技术,加快优良性状快速聚合,培育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抗病虫、抗倒伏、抗逆境强的优良油菜新品种,加大宣传力度,快速应用于油料生产。同时,加快研发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提升油菜产业竞争力和总体效益。加快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研制与应用,提高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率。发展油菜全产业链生产,提高油菜产业竞争力。通过“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学研用生产方式,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三品一标”生产。与此同时,建立省、市、县、乡、村各级技术服务网络,将油菜优质高产高效种植、加工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
赵皖平介绍,安徽省是全国优质油菜的主产区,也是重要的油菜生产和供给基地,2020年平均单产161.6公斤,高于全国平均单产(138.5公斤)16.7%,种植面积和产量曾均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种植面积下降较大,2021年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播种面积达630万亩以上,目前安徽仍有800万亩左右的冬闲田可以用来发展油菜生产,在国家政策和科技的大力支持下,安徽油菜将会迎来快速恢复性发展给予,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全国政协委员宋丰强:拓宽返贫预警监测范围,及早干预返贫可能性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明确了两条底线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围绕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国政协委员宋丰强表示,中央专门强调,要“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他建议各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尽快出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实施细则及工作机制,依照标准将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纳入跟踪监控对象,加强对他们的动态跟踪,拓宽监测范围,对其可能遭遇的意外风险及返贫的可能性进行预判,及早发现、及早干预,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帮扶和救助,切实发挥政策的兜底保障作用。
乡村留住人才才是长久之计,小农村可以干出翻天覆地的大作为
除了对乡村特色产业提出了建议,余留芬还观察到,农村基层留住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一方面,选才支农助农已成为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方式,这让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派驻模式面临着实际不足。一是派驻有一定的期限,但有限的支农助农工作期内不易树起长远厚重的利民事业产业,在决定或推动农村社会远期发展上形不成大气候。二是短期的派驻可以快速解决农村紧急紧要短期需求,即使有个别远期农村发展规划“人在政举”,但是由于派驻满期返岗往往因为很多不可控如专业、认识等客观原因而出现“人走政息”,很难形成前后一致的农村社会稳定事业。三是农村事业本身艰苦,总体成效不可控、效益呈现慢、回报周期长,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耐心远超乎高度发展以上地区,没有长期的坚持很难斩获成果。
所以余留芬建议,想方设法留住本地人才是人才兴村的长久之计。
她提出,在发展兴村事业上,本地人才有着坚实的优势。中国人普遍有着“念祖”、“寻根”的“乡情”、“乡愁”情结,本村人挂念本村事是常事常态,是谋划、建议和推动本村整体事业向好发展的思想主力军和切实利益者。本村人才烂熟村容村貌、了解村情村故、懂得村需村难,只要稍加培养引导,将是融于村、推动村持续向好发展的中坚力量、长久能手。过去,很多人把农村老家当做谋生的最后退路,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小农村也可以发展大产业、可以踊跃出振奋全国人民的大事迹、可以干出翻天覆地的大作为,农村不再是退路,而是为后世子孙谋福祉的新天地。但是,从全国性来看,农村尤其是村一级留才机制仍然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基层组织和村级企业是留才、引才的主阵地,但待遇低、村级产业薄弱,长期制约留才、引才的开展。
她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发,由专门部门统一研究、部署政策,着力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待遇、培训等问题,如提高薪资、投放社保和补贴津贴政策,推进人才留村临村发展建设村级事业。尤其要优先保障落后偏远地区。二是建议加大对村级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扶持力度,营造出人才留村的利好趋势。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