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深化改革35个典型案例,成都这些改革案例入选

时间 • 2025-11-03 12:02:00
改革
健康
案例
四川

3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发布35个典型案例,展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改革重大成就,总结推广改革典型经验,示范引领各领域各方面继续深化改革。

聚力攻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改革、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农业农村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改革,突出抓好完善脱贫攻坚制度机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改革,持续抓好全面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截至目前,四川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细化分解的256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全省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此次遴选并发布的35个典型案例,涵盖经济体制、国企科技、农业农村、生态文明、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体制、党的建设、纪律检查等各改革领域,其中(省级)典型案例5个、(市级)典型案例15个、(县级)典型案例15个,自主创新案例占比70%以上。

“两项改革”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

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聚焦解决长期制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四川部署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系全局的重大改革。全面推开、梯次推进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就是近年来四川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被列为中国改革2020年度唯一的省级特别案例。

“改革前我省镇村设置均呈现多、小、密、弱的特征,尤其是农村人口空心化、经济空壳化,难以选出优秀的村干部,公共服务设施闲置与浪费并存,降低了服务效能、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乡村治理,迫切需要通过改革的方法予以破解。”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建林介绍,通过“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这一套组合拳,四川实现了县域空间结构、政权体系、治理架构的历史性重塑。目前“前半篇文章”已基本完成,“后半篇文章”正在有序开展,调整后,四川共减少乡镇(街道)1509个、减幅32.7%,减少建制村18429个、减幅40.55%,重塑了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

“通过改革,打破了区划界限和行政壁垒,乘势拉开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经开区等发展骨架,城乡空间布局、人口布局、产业布局明显优化。”胡建林表示,改革不仅推动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还因地制宜布局了一批具有区域服务功能的学校、卫生院、敬老院,建立与服务人口更相匹配、更为精准的公共服务体系,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塑造未来竞争优势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围绕加快破解制约创新创造的顽瘴痼疾,四川通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努力以制度改革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比如,在全国率先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实现了科技成果从“纯粹国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先转化后确权”到“先确权后转化”、从“奖励性利益”到“可转化权利”的“三个转变”,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目前,45家试点单位已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4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70亿元。

四川还建立了市场决定、自主决策的科技成果交易评价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由单位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西南交通大学“空铁列车—轨道梁桥耦合动力仿真、安全评估及设计优化技术”评估作价2500万元,以增资扩股方式入股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的四川中唐空铁科技有限公司,获得11.11%的股权

四川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相关经验受到中央改革办、科技部、财政部、知识产权局等国家部委的肯定,2019年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广。

双流、新津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

区域竞争核心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四川通过大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营商环境。比如,成都市2019年起在双流区、新津区开展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紧扣“审批做减法、服务做加法”的放管服改革要求,重构项目审批流程,强化项目建设全流程服务,初步形成了“只见一次面+审批零跑路”的集成办理新模式。

省西部开发办(攀西办)专职副主任邓超介绍,双流区对项目前期工作、审批流程、中介服务等全过程进行重构,将企业需完成的28项审批事项中的15项作为企业承诺,项目审批时间由过去197天优化为约60天。新津区采用四步工作法,审批部门一次性告知准入标准和办事须知,企业完成各项审查、登记,并办理承诺事项相关手续,最后由企业申请验收,合格即投产。试点项目仅用1个月就实现开工,用时不到原来20%。此项改革被国务院办公厅列入专报信息,受到李克强总理充分肯定批示。

此外,成都高新区探索“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2018年4月,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创“首证通”模式,将影响市场主体开办效率的关键许可事项作为“首证”,次要事项作为“后证”,“后证”见“首证”只做形式审查,确认后直接发证。“首证通”模式推开以来,将2~3月的证照办理时常压缩至1个工作日。

资阳安岳县全国首创“离婚冷静期”

“四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价值取向,把改革成果体现在民生改善上,谋划推动了一批切口小而准、力度深而广的改革。”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宋光辉介绍。

比如,资阳市安岳县针对冲动型离婚频发的客观实际,2017年3月起,在全国首创了“离婚冷静期”制度,成立“家事纠纷协同化解工作室”,为登记离婚夫妻提供法律咨询、情感疏导等服务,并发放《离婚冷静期提示书》,截至2020年底,该县有106对离婚夫妻适用“离婚冷静期”,其中57对和解或撤诉,有效维护了婚姻家庭关系稳定,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创新成果被吸纳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省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副主任、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宋世贵介绍,聚焦解决群众“病多发、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四川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走出了一条人民群众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医务人员受鼓舞的医改路子。

比如全民预防保健的“泸州模式”,努力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推动医疗卫生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个经验在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第30届健康城市大会上交流。泸州施行全民免费健康体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体检为主、到村到组和入户体检为辅,对全部常住居民分组定项定期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经费由市、县两级财政专项补助。同时,还给常住居民建立了终身健康档案。按照“一人一档、一户一册、一村一本、一镇一室”的要求,建立健康档案体系,并开发全民健康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健康档案每人、每户、每村、每镇可查。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