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会种甘蔗,如何在家门口轻松发财?看这招!
祖祖辈辈住在山里,只能种种甘蔗,这样的地方该怎么发财?
广西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的村民们,找到了一门生意:观鸟。
弄岗村地处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这里聚居着240多种鸟,其中不乏弄岗穗鹛、印支绿鹊等10多种珍稀“明星鸟”。
虽然鸟类多、生态好,但以往村民并没有找到什么赚钱的路子,收入微薄。
这几年,随着弄岗地区丰富的鸟类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观鸟者和游客,村民们也做起了“鸟生意”。
处处闻啼鸟游客送钞票
“鸟导”就是观鸟的向导,这是弄岗村的明星职业。
最初的“鸟导”只是给游客带路,在山林间寻找鸟类,一次收取100元带路费。
后来,脑筋灵活的村民开始向游客提供来回接站、食宿安排、带路上山等服务,搭配土特产销售,逐渐成了一条龙。
村民农伟宏是弄岗村陇亨屯开客栈的第一人。
他说,最初接待来看鸟的广西大学教授时,村里没有一家客栈,教授们只能住在保护站的宿舍。
2008年,广西鸟类学家周放、蒋爱伍在弄岗自然保护区,发现并命名“弄岗穗鹛”这一鸟类新品种,引起鸟类学界的轰动。此后,大量“鸟友”慕名前来观鸟、拍鸟。我国有专门的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主要是推动鸟类与自然保护工作,目前在全国各地有超过60家观鸟组织。2013年,农伟宏就跟柳州观鸟会借了10万元,建设旅店。
慕名来观鸟、拍鸟的人多了,他便布置了“鸟塘”,也就是定点观鸟拍鸟的地方:
选风景优美的开阔林地,垒一个蓄水的池子,山石、树枝上挂着小水碗,放置鸟虫和水果,供鸟儿吃喝,或者洗澡。
在林子边上,搭有绿色的帐篷,棚子中有瞭望孔、凳子,供人们在棚子里观鸟、拍摄。
第一年,一个鸟塘就让他就挣了7000元。
村民看到了这样的变化,也开始开民宿、布置鸟塘。
这几年客人越来越多,差不多每天都有带着“长枪短炮”来拍鸟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到了观鸟季节,村里客房常常爆满,这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壮大了观鸟经济,也改变了当地的面貌。
当地政府看好观鸟这一生态经济,积极升级配套设施、美化村容村貌;龙州县的国际观鸟节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吸引了欧洲、美国以及中国各地的18支队伍参赛。如今弄岗村5个屯有专业“鸟导”约20人、观鸟点20多个、民宿10多家。这些农民出身的鸟导们很善于学习,他们搭建固定观鸟点、上网搞宣传推介、线下办科普展摄影展,越来越专业。参与进来的农户,去年每户收入在5-6万元,挣得多的达到8万元。
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靠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能挣到钱,这是以前想不到的。
当年砍树打鸟的村民们,如今都积极保护生态,护林护鸟。
【财富之门不止一扇】
弄岗村因为处处闻啼鸟,所以不缺游客送钞票,而良好生态环境能打开的财富之门,并不只有“观鸟”这一扇。
与主打观鸟的弄岗村不同,浙江松阳枫坪乡的沿坑岭头村,是经由画家的画笔名声大噪。
这个村地处海拔700多米的山腰上,原本是准备整村搬迁的空心村。然而,村里分布着上百棵当地特有的金柿枣树,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这种纯天然的原生村貌,有着成为写生基地的潜质。
2012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油画家李跃亮被选为农村工作指导员,下派到枫坪乡挂职锻炼。2013年,李跃亮带着在枫坪乡创作的100多幅油画作品先后在松阳、丽水等地举办了三场画展,广受好评,沿坑岭头村这个濒临消失的高山村,也由此变成远近闻名的画家村和写生基地。
一批批国内外画家及学生来这里写生、摄影,带动民宿发展和土特产热销。短短两年时间,沿坑岭头村的命运就被彻底改写。
春花、秋叶、飞鸟、走兽、游鱼、昆虫……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观赏的生态资源,而找对路径,对接院校、社会组织,开展参观、科普教育、研学旅行等活动,都能吸引客流、打开知名度。
资源可以变成财富,路径不止一种。
来源:央视新闻直播间、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
广西日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