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评论“关注二十大”丨像在豆腐脑中打洞,天堑变通途是因为他们在吃苦
以时间和意志对抗恶劣条件,是施工人必须接受的选择,也是他们面对考验无怨无悔的回答。
“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越不过的水”,是人们对我国桥梁隧道建设的至高肯定。但是,很少有人亲眼目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现场,也难以体会这背后经历了怎样的艰辛。22日,二十大代表、铁路建设者李绍杰在“党代表通道”上介绍,火车穿过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最后的173米,只需不到5秒钟,但就是这173米,他和团队用了整整6年才打通。
“每前进哪怕不到一米都会遇到塌方,打通这条隧道像在豆腐脑中打洞。”李绍杰形象的比喻,或许能够帮助普通人体会到隧道工程的复杂情况。如今,在享受民航、铁路、公路等各类安全便捷出行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应深刻理解“天堑变通途”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任何桥梁隧道工程,都凝聚着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与施工团队的青春与汗水。
很多外国专家说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终中国人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的建设,为何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除了我国在桥梁隧道领域发展的先进技术、积累的丰富经验,恐怕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事非经过不知难,正因为工程人员树立攻坚克难、不达目标誓不放弃的坚定意志,才奠定了这项工程最终取得成功的精神基础。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中国成立不久,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至今令世人铭记。在当年施工技术与施工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川藏、青藏公路在短短几年内建成通车,并在随后几十年时光里保障沿线居民通行和物资运送,我们不能遗忘广大默默无闻的公路建设者与保障人员,是他们的强大意志让人民享有便利的交通往来,铸就祖国的繁荣昌盛。
如今,我国的工程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们常常惊讶于再偏僻的乡镇也能修上公路,很多县城也开通了高铁,“一小时通勤圈”的范围越来越大。前不久,历时8年建设的西藏墨脱第二条公路——派墨公路主体工程完工,这对于墨脱这个“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自然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就像李绍杰提到的胡麻岭隧道一样,一些时候,有的高难度重大工程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快、那么轻而易举,以时间和意志对抗恶劣条件,是施工人必须接受的选择,也是他们面对考验无怨无悔的回答。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到艰难工程的一线奉献青春力量,但不管在哪个行业领域,攻坚克难都需要“吃苦”。我们要从桥梁隧道的施工建设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攻克发展路上的每一道难关。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王钟的
编辑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